• 联系电话:0771-4730936

广西上林县二月二卢於节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传统节日文化在经济与信息不断强大的今天,受到了不同的冲击和打压。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受到不同程度的消失。本文致力通过剖析二月二民俗活动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影响,探究民俗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俗文化的传承及意义,从而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民俗的重视,对本民族、地区的文化进行合理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壮族、传统民俗、二月二、乡村发展、文化传承

 

传统节日文化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强大的文化内涵,以及世代延续下来的极具特色的优秀民俗。通过节日能够透视出一个地方的生活表象,文化背景和社会风气。由此可见,传统节日在乡村生活中有着举无轻重的地位,且民间活动与乡村发展息息相关。

近年来,许多地方文化色彩浓厚的优秀文化日渐消失。为了更好的传承二月二民间节日和乡村发展,在日渐发达的今天,重拾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以上林县二月二卢於春社为研究对象,从外在和内在因素分析节日里所深藏的丰富文化和习俗,结合乡村经济发展对民间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有效合理的传承与保护。

 

一、二月二卢於春社文化概说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二月二, 龙抬头”。民俗专家认为,“龙抬头”即“春龙节”。[[1]]二月二这一天,上林县木山乡的村民和来自各地的旅游者都会集聚在卢於春社举办一系列祭神,祈福,斗牛等活动,形式多样。

卢於春社的名称是长时间演变而来的。卢於寺以前的民俗活动,简称“庙会”;2004年起,改为“木山乡民族传统文化节;2015年又改为“木山乡传统庙会”,直到2016年才恢复古称,正式改名为“木山乡卢於春社”。[[2]]

卢於春社修建于清朝康熙十八年,主要是为了纪念卢於为民除害,祈求平安而修建的。卢於春社民俗活动一般从农历初一开始,持续到初三才结束。活动为期三天,而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是节日的最高峰。乡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政府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卢於春社周边的各项基础设施、大门和寺前的步行台阶建设得越来越好。2015年11月,卢於春社荣获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卢於寺全长约1000多米,寺内共分为3层。寺内墙壁上都是神仙与菩萨的佛像。卢於是寺内的佛教之主,而如来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孤独圣母等16尊佛像都有其各自的深化传说和民间故事,富含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

历史证明,卢於春社属于民间传承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二月二这一天,卢於寺前人山人海,庙里香火满天,庙外锣鼓冲天。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人们从一开始的祈福转变成今天日益丰富的庆祝活动。主要有:斗牛比赛、斗鸡比赛、打陀螺、甘蔗运输大赛、山歌对唱等节目,地方特色小吃数不胜收,人数规模较为庞大,活动十分丰富。

 

二、卢於春社的发展与嬗变

在过去,民间“二月二”被人们赋予神秘和神圣的色彩,活动颇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每逢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三,卢於寺前人山人海,聚集来自各乡镇以及市县的喜爱民俗文化的人。如来宾市、忻城、南宁、百色等。传统“二月二”节不仅承载着人们的生活精华,也是维系着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

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二月二传统民俗形式更为创新和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掀起了一股破除迷信运动,卢於寺内的塑像遭到了严重的损害。文革期间,举国上下致力于经济建设,推行炼钢技术,卢於寺文化未能得到传播和重视。改革开放后,卢於寺开始受到关注。1996年后,民间自行组织对卢於寺内的佛像进行整理和修建;2006年,群众自发捐钱捐物和出力,会首们自带工具进行寺外活动场地和绿化设施的完善;2007年后,在乡政府和县里有关部门支持下,得以水泥和资金的支持;2009年后,卢於寺旅游景区受到多方的支持,重建寺外宏伟的斗牛场地,完善寺庙内外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多年来,卢於春社的活动历经沧桑,一直从清朝康熙十八年流传至今,而二月二的民俗和卢於寺的精神却一直在影响着后世。

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一系列强有力的经济措施,使人民生活更加富强昌盛。卢於寺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各界人士资金和精神上的支持,二月二的民俗活动得到了大幅度的创新和改善。活动一年比一年热闹,丰富。卢於寺周边开设的小吃摊,由原来的单一发展到现在的丰富多样。节目形式也越发丰富,以演出节日在原有的山歌对唱和舞龙舞狮上加入现代化元素,在传统的斗牛、斗鸡、打陀螺上增加了搬运甘蔗,春耕犁地等项目,十分吸引观众的眼球。

由此可见,乡村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响应加大文化生产力的政策,越来越多的人兴于培养自身的文化素质,以及提高自己价值观念。民俗节日反映的就是对民间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热爱。乡村经济发展较大程度上决定民俗基地的文化发展,而民俗活动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拉动乡村经济的增长。两者息息相关,成互补关系。

 

三、卢於春社在乡村发展中的保护与传承

在保护方面,卢於春社的管理保护工作一直稳步进行。清朝嘉庆以前,卢於寺的会首失传。直到清朝嘉庆年间后,卢於寺发展到如今将近几百名会首的规模,这足以证明人们在保护和继承卢於寺庙内的神像和民间习俗。最先开始,卢於寺由民间自发组织进行修建,但卢於寺历史悠久,基地传承家族人数庞大。在寺庙遭到损害后,民间组织对卢於寺进行修建。经查阅资料得知,卢於寺的神佛塑像曾经历四次重修。第一次是清朝康熙十八年,第二次是民国廿二年,第三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四次是1996年。卢於寺内的神佛特於、如来佛(释迦牟尼佛祖)、弥勒佛、等16尊佛像才得以保护和传承。[[3]]

在继承方面,卢於春社一直保留原有的民俗特色和习惯,致力传承卢於为民除害、为民造福与人们感恩的文化。在传统节日日渐频危的社会趋势下,我们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总结经验,做好卢於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四点:(1)建立正规的,由政府引导,民间工作者“组织”的模式。(2)传统民俗节日与旅游发展相适应,打造卢於春社传统民俗旅游特色活动,稳步推进乡村的经济发展。(3)民俗发展与地方节日特色同步进行,保留传统节日的特色。(4)正确看待社会娱神到娱人的现象,致力于文化传承的队伍中。

总之,卢於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发展成为人们宝贵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而卢於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与乡村发展是离不开的,且是任重道远的。我们应当破除思维定式,把握时代的发展潮流,传承好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丰厚的卢於文化节。

 

四、结语

二月二卢於春社的民俗活动,其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在文化保护与传承这个角度上,我们应善于总结经验,建立正规的管理模式,坚持传统民俗与旅游发展相适应,坚持民俗发展与地方特色同步进行的原则,正确看待卢於文化。

 

广西上林县二月二卢於节(图片源于“曲彩虹”新浪博客)

参考文献

[1]广西新闻网.广西二月二的由来及习俗.

[2][3]罗仁甫整理.上林县木山乡《二月二卢於春社》资料本:上林县木山乡卢於寺管理委员会,3-16

(责任编辑:李素艺)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