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771-4730936

广西壮族霜降节习俗调查

[摘要]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同时也是步入冬季的前奏。这个节气同壮族人民的生产节律相关,霜降时节正逢晚稻收获,丰收后进行节庆活动几乎成为每一个民族的固有的风俗。霜降节的节日庆祝形式有山歌迎宾、民间文艺展演、祈福祭祀,书法、对联比赛等。历时天数按照当地安排来进行,主要地区节会活动历三天三夜。当地它既保存了原有的风俗特色,同时也注入了新时代的元素,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但传承过程必然会受时代因素的影响。如何在发展综合性民俗活动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值得不断调查和探究。

[关键词]霜降节  壮族  向都镇  下雷镇

 

一、壮族霜降节的概况

(一)霜降节的现状

壮族霜降节在每年农历九月,节日与稻作族群的节期规律有关,是丰收节的一种形式。在正逢晚稻收获,是丰收后的庆祝活动。在广西山区,劳作一年的壮族人民用新的糯米做成糍粑,招待亲朋好友。在结束农忙时,出门结交朋友,走访亲戚。如今在传承传统节日夫人基础上,人们举行祈福庆典活动,在此期间也融入了与壮族文化相关的各类民间文娱活动,外来商人聚集在主要节日活动地,进行多种多样商品交易。这一节不仅将祭祀、山歌、戏剧、商贸交流等活动等于一体,同时也凝聚着壮族庆祝丰收、酬谢自然、纪念民族英雄等文化内涵。在2014年11月,“壮族霜降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

壮族霜降节以大新县下雷镇和天等县向都镇最具特色其来源与壮族 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

(二)关于霜降节的由来

民间传说也称“口传的历史”,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受到人民群众的检验和挑选。其流传过程,也是不断加工的过程。传说也会因各地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2]各地霜降节来源传说都有所差异,但壮族民族精神和故事出发点都是一致的,所想表达的也都是民族英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族群做出贡献,并且起了进步的历史作用。

关于向都镇霜降节中普遍流传的民间传说,其来源与明代土司夫人“岑玉音(乜嬬)”有关,出身武术世家的“乜嬬”,因为当时朝廷的腐败、欺压人民群众、在朝廷之中毕恭毕敬,在朝廷之外层层镇压。在此困境下,她自发组织起“护乡同盟会”抵御外敌,誓死保家卫国,最后因为内外强盗劫匪的联手包围而不幸牺牲。她牺牲者一同恰逢农历霜降节,从那以后世代向都镇壮族男女老少都自发组织祭奠“乜嬬”,人们期望英雄事迹能激发更多未来民族同胞热爱民族的情怀,祈求英雄在天能给壮族送来来年美好祝福和吉祥。在三天三夜的祭奠里,向都青年男女们用民间谚语,通过唱山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用山歌对唱来缅怀先人如:

“霜降歌节自古有,为忆长奶齐功勋。

故事如歌年年记,哥妹再唱一百年。”

“久不见妹泪儿滴,久不唱歌心儿急;

霜降歌圩见妹面,对歌声脆赛鸟啼。”

唱山歌纪念先人、表达情谊也就从这里开始发展,此活动吸引着当地及附近县内外数万名群众参与。在霜降节期间有来参加比赛活动的,观看赛事和演出,有慕名来了解向都镇山歌文化和观赏向都镇历史景观。各个地方群众自发来参与霜降节活动,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新理念,城乡互利,壮族霜降节成为天等县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内容最丰富、影响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民间民俗活动。

在旧时经济未完全发展的乡镇,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唱山歌成了当地群众闲时文娱活动的主要形式,农村青年以歌传承,以歌交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并且成为一种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此外,这一传统节日依托于壮族稻作文化而产生,从最初的壮族民众庆祝丰收,到后来又融入了纪念壮族女英雄乜嬬的内容。丰富了霜降节本有的内容,同时节日的形成也更好的展现壮族人民的民族精神,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二、壮族霜降节各地习俗比对

(一)向都镇霜降节

向都镇位于天等县的西北部,分别与田东县、德保县接壤。多以熔岩地形,喀斯特地貌为主,在其境内世代居住着壮、瑶等民族。从宋的州郡建制到清向武士州再到民国六年向都县,后又因迁移分离成镇。“文革”期间,歌圩被禁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霜降节重新恢复,一年一度,不再间断。向都镇在山石围合中依然保存着传统的节日庆祝仪式,霜降节定于每年阳历十月中下旬,,历时三个圩日(三天为一圩),这三个圩日分别称为前降、中降、后降,虽每一降都有着相同的活动,但参与其中的人热情不减。霜降节一到宁干、金洞、上映、把荷、东平乡镇及临县都自发涌入向都镇中和街既是唱山歌大会又是商品物资的交流大会。行人络绎不绝,生意人交易繁忙。壮族的霜降节,壮语称“霜降巷旦”,有霜降之时巡街游玩、欢庆通宵达旦之意,节日内容蕴含丰富,以当地民俗文化活动为中心,向都镇则为庆典的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各类民间文娱活动为霜降民俗文化节的表现形式,民间文娱活动就有常见的山歌对唱、舞龙舞狮、对联比赛、壮族民族竞技活动、民族文艺晚会等。

当地最具特色的习俗活动包括祭壮族女英雄“乜嬬”、“拜囊海(壮语)”有“请嫦娥”之意,它所想表达的是以歌舞来报答月亮娘娘对壮族人民的庇佑,除了每年八月十五进行祭拜外,在霜降这一节日中也还需要在进行祭拜,从请神、求神到送神。将壮族的美好和谐的祈愿寄托在美好的自然事物身上,这是每一个民族在人民物质生产活动中所有的特征,凡是有着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事,就要进行祭祀和祝祷。 民间有一些习俗,往往与宗教信仰和特殊的心理因素紧密相连。它们是古老风习的遗留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愿望。[3]

(二)下雷镇霜降节

大新县下雷镇由于石山与泥山间隔形成的地形的,与越南边境交往密切。霜降节对于当地来说这为中越边民友好往来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对民族英雄的崇拜,成为下雷镇族群的文化性格,成为壮族霜降节产生的动内力。而美好的俗信观念被传承,沿袭至今。和向都镇相比之下下雷镇的霜降节更为复杂,但两地又别具一格。

下雷镇的前一天为“头降(前降)”,霜降日为“正降”,霜降第二天为“尾降”也称“后降”,历时三天。头降”主要是敬牛。壮族人民素有爱牛敬牛的传统。头降当天农家会为牛梳洗、挂红彩,给牛喂酒菜。给牛喂酒菜,俗称“开降餐”。按照俗例,3天内不用牛力,让牛休息,并且禁止鞭打。节庆期间若有牛意外死亡,必须将其埋葬,不得食用。“正降”活动以祭神、游神为主。当天凌晨,人们便带着祭品前往玉音庙拜祭。各人按自己的意愿祝祷,求子、求财或求来年风调雨顺,表达了人们祈求神灵显圣赐福的良好愿望。在清代,不但普通百姓祭祀,州官也必身着官服,率众顶礼拜祭。 祭神后是隆重的游神仪式。平时存放在庙内的玉音画像此时被请出来,在游神队伍的护佑下开始巡游。人们敲锣打鼓,挥着旗,舞着狮沿街前行。所举的旗帜中有几面是镶有齿边的牙旗,代表了岑玉音的将领身份。

游神结束后,便进入有名的“霜降圩”。据说在霜降节这天购买的东西都会特别吉祥耐用。旧时人们会省下一年的钱,到霜降节时才买新东西,图个吉利。圩上商品种类繁多,从衣服鞋帽到农具、生活器具,应有尽有。做买卖的客商,近的来自广西崇左、南宁,远的来自云南、湖南等省。热闹的圩市还吸引越南顾客前来采购。虽然霜降节只有3天,但实际的商贸活动基本上持续在一周左右,商品交易量十分可观。

“尾降”重在娱乐。正降日当晚至尾降日,当地会举行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是整个霜降节会的高潮。人们通宵达旦,乐而忘返。传统的娱乐形式有对歌、唱壮剧、放花炮、舞龙舞狮等。许多群众,就是为了参加和观看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而来。他们通常会提前数日,赶到下雷街上及附近各村寨壮族人家中借宿。热情好客的下雷人也会依照俗例,对前来借宿的客人给予上宾礼遇。霜降节间,下雷人都会敞开大门盛情款待八方来客。他们认为哪家的客人越多,就代表这家人越受欢迎。[4]节庆活动的形式都是根据当地的风俗活动来进行,两地既有差异又有统一。壮族民间风俗文化贯穿着两地,有着不同差异是因为两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地质地貌水文差异也不同。下雷镇有跨地区、跨国界的发展,而向都镇文化消费群体数量大,两地发文化发展目标一致,发展形式不同,打造属于自己的民间文化品品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三、 壮族霜降节的保护与发展

(一)壮族霜降节的社会价值

壮族的民族风俗主要包括服饰、饮食、建筑、习俗等。在天涯社区这一论坛中也有人讨论出壮族民俗的总概括“壮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在长期共同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通过社会约定俗成仪规。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种历史积淀,这些民情风俗,是民族的悠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特征的一个构成基本要素,成为连接人们这一共同体的一种纽带。”壮族的风俗作为一种民间用来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由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结构制约着的,因此分布着壮族族群的各地区霜降节传承形式也都不同。作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壮族的霜降节对社会有多种功能,首先是它本身蕴含的教育功能,壮族霜降节通过民间展演来重演壮族英雄事迹,宣扬爱护民族,勇于黑暗势力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使得壮族人民能在其中接受学习进步思想。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意义更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壮族青少年的热爱民族的热情,增强壮族人民分辨美丑贤愚的能力。其次是有利地区发展的经济功能,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壮族霜降节”文化品牌,通过与各地各民族间的沟通交流,不断宣扬扩大。在拉动更多城市人群回归乡村体验民间传统风俗之中,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最后是综合功能,广西分布着汉族和壮、苗、瑶族等少数民族以及接壤的各省市周边国家,民族的迁徙、杂居、毗邻与民间风俗的交流相关联,风俗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团结,不同民族间流传着相同或相似的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有融合有分化,但霜降节的内涵意义也都没有改变。这为各地作家提供民间文学的素材和内容,开通更多文学发展渠道。

(二)壮族霜降节的传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不断随之发展和进步。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壮族世代举行节庆的霜降节面临巨大的冲击,城市圈在不断扩大,有利有弊的城镇化对壮族霜降节来讲是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与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矛盾。霜降节从最初的反映季节更替和物候变化状况的作用到打造自身的文化名牌,这无疑是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开始注重节日所带来的利益而忽视了本来的意义,忽略节日精神的传承,太过于形式化去看待“壮族霜降节”这一品牌。

稳住壮族霜降节的历史地位需要不断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借鉴各民族成功文化传承之道,如融水苗族坡会、金秀瑶族春节、柳江客家上灯节等,通过自行审视来发现自身的不足,融合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转型创新,注重去时俱进,与时发展相适应,融入现代化生活元素,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随其物质需求提高而提高。注重霜降节农事指导作用、多方面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真正的体现人与自然相统一,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对“壮族霜降节”的保护和发展在于树立它的品牌,延伸与其相关的文学作品,再而则是让霜降节的发展的形式与当地人民生活相结合,根据其内涵意义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适当创新,展示霜降节独有的特点,让它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同时在新时代之中涌现出的时代精神都能添加在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融入新的品质精神,使得壮族霜降节有着更多的文化内涵。

 

四、结论

壮族霜降节由单纯的壮族人民庆祝丰收活动到多元化发展,其中融入多种文化内容祭祀民族英雄、民俗文化表演、商贸交易等综合性民俗活动。壮族民俗文化和壮族土司文化是它所具备的特色,同一节日在不同地域中有不同节庆形式,在高速经济发展过程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不断创新,不断从原有基础上提高壮族霜降节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保护中发展。

 

广西壮族霜降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2]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36~140.

[3]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7.

[4]广西地情网/广西节庆志/大新霜降节

(责任编辑:李素艺)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