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771-4730936

谈梁思成《中国雕塑史》

 翻开《中国雕塑史》,我感受至深。

“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 然而梁思成先生认为的“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成就了这部“雕虫小技”的《中国雕塑史》。

  一九二九年,梁思成先生曾在东北大学用“中国雕塑史”来做讲课提纲。有的人追捧有的人吐槽,这是怎么一回事?那么让我们来进一步探索。

  从表层意义上来说,《中国雕塑史》是丰满的。它在编者林洙女士的帮助整理下显得完美而精致。她的煞费苦心为梁思成先生成就一本图文并茂的完整中国雕塑史著作打下了基础。使得《中国雕塑史》在梁思成的笔下别有意味。《中国雕塑史》在他的笔下井然有序,从元、明、清的时间顺序依次展开。按大的朝代为章,以小的历史时期为节,每章又从历史背景开始,以总结各代的艺术成就结束,论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雕塑文化宝藏。梁先生结合了中国雕塑发展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在考证了各个时代的雕塑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分期来体现历史观,通过分期来表示研究取向,通过分期来阐发对中国美术史发展内在逻辑的认识。”从而严谨地提出了各个朝代的雕塑艺术的总体艺术风格与兴衰问题。使得中国的雕塑有了生气,有了生命。

  不仅如此,在写作方法上梁先生还把中国雕塑问题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在《中国雕塑史》的写作方法上,梁先生按评述和评价来展开。他在《中国雕塑史》中所关注的问题不光是“是什么”,对“为什么”也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如梁思成在编撰此书时关注了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社会关系等问题,从而对图像的构成体系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并在美术的传承影响过程和因果关系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和阐述。又如他在谈到中国佛教雕塑在各个时期风格演变时,结合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对造像的冲击,并且注意到了风格样式的渊源。由此梁思成开启了一种编撰形式的先河,也鼓励了很多学者的创造性和开放性。

  从深层意义上来说,《中国雕塑史》又是骨感的。梁思成先生文笔精练优美,配图甚多,大多都是早期作品,相对于今天大量新材料的收集整理与涌现,此书的价值并不是很高,但其历史意义还是高于学术价值的。有读者为了云冈石窟读了《中国雕塑史》,但因书本内容所提到内容甚少,元明清一下就带过了,从而有点不知所措。也有些读者认为梁先生搞建筑和佛像很精致,但是雕塑史完全不提饰品,玉器,陶瓷等多种物件觉得未免有点太过于单薄。

  是啊,我也知道有些内容描述对于一些大分子学者来说,《中国雕塑史》的排版实在是“太糟糕”了。从一些内容上来说,作为讲课提纲确实太考验理解能力了。插图上还是欠点细致,要认真学习还得要另外去找图来学习。而且中国雕塑史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物资料,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雕塑作品:二是文献资料,即历史典籍中关于雕塑家、雕塑活动、雕塑作品的记载和评论以及古人关于雕塑的理论思考。 两相比较,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使得中国雕塑史的文献资料严重不足。这也是使得大分子学者们很是头疼的一原因。

  但不管《中国雕塑史》是丰满的还是骨感的,它给众读者所带来的大多还是知识的领悟,让更多的人更了解雕塑,更深化中国雕塑的文化精髓。

  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图片有多好看,文字有多么易懂。而在于读者是否能很好去阅读并且去思考其中所在的问题。一本书的价值对于不同的人来讲都有不同的等级。而泛泛而谈自然是没进入思考的领界,价值的等级从而不值一提。

  让我们去穿越书的海洋,书的主人,熟知中国雕塑,让中国雕塑文化更加远扬吧做。

 

                       

                                             玉石人(新石器晚期)

                                             责任编辑:董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