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771-4730936

广西融水县苗族自治县芒篙节调查及研究

[摘 要]“芒篙节”是广西融水县苗族自治县苗族人的一个独特而古老的民俗文化节日,芒蒿节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傩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七便是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芒篙节”举办的时间。那时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们举家出动,数万民众汇集在融水县苗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的安陲乡,与“芒篙”们共跳芦笙踩堂舞,共同祈求今年的好运降临。当地芒篙节加强了邻里乡亲的联系,增强了苗族人民的团结。

[关键词]芒篙节,融水县,苗族,芦笙踩堂舞

 

芒篙节是一个独特的苗族节日,在迎接新年的正月里,芒篙节的举办给苗族人民迎来了更多的喜庆。芒篙节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七那天,很多人都会慕名来到广西融水县苗族自治县。很多游客绕过山跨过河,从遥远的山那头赶到这参加这一年一度苗族的盛宴。


一、融水县苗族人民的基本情况

广西融水县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融水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自治区北部.县境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地区,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低山地区,南端为丘陵岩溶区。全县面积4663平方公里,2012年,全县人口51万,有苗、瑶、侗、壮、汉等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故融水又称大苗山。1952年,全国第一个苗族自治县——广西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在这里成立,1955年改称为融水苗族自治县。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民族,最早是在甲骨文上见过苗族的称谓。根据历史记载苗族是一个在几千年的历史运动中经过了五次大迁徙和多次小迁徙的民族部落。最初苗族祖先是从苗族的发源地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后来因为战乱和生产发展等各种原因,苗族祖先又进行了多次的迁徙。同时在不同的时期苗族也使用过不同的称谓。苗族是一个比较国际化的民族,到目前为止中国,越南,美国等多个国家都有苗族族民的存在。在中国苗族的分布主要是在云南和贵州等地区。

 

二、融水县民俗文化

广西融水县苗族自治县也是一个苗族聚集的地方,在这里苗族的文化也的到了一定的传承和发展。融水县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保留着一些民俗最原始的形态。大苗山是一个少数民族比较聚集的地方,这里有很多丰富的的民族节日。融水县每年都会有各种举办形式大小不同的民俗节日、其中的集会有将近百个,较大规模的有十多个,所以这里被誉为“百节之乡”。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民俗节目当中,最著名的要属苗年,安太芦笙节(农历正月十三日)、香粉古龙坡会(农历正月十六日)、安陲芒蒿节(农历正月十七日)、洞头二月二节(农历二月初二日)新禾节(农历“六月六”)和斗马节拉鼓节等等。融水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素有“百节之乡”、 “杉木王国”、“毛竹之乡”美誉。每年临近这些民俗节日之际都会有很多游客组成长龙,从远地赶来,就是为了一睹这些传统文化活动的真面目。而笔者这次根据自己的调查去感受一下当地的安陲乡芒篙节。待到时机成熟之际便可真正观赏一次巫傩文化的表现形式。

苗族“芒篙节”是一种传统的傩文化,这个节日继承着很多巫傩文化的原始形式,比如一些祭祀仪式和一些祈祷仪式。虽然这种的仪式在现在的意义有些改变,但是一些仪式的方式却在这千年百年的传承中得以保留。

 

三、傩文化的起源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人类是通过征服大自然,然后从大自然中获取到生存的重要要素,比如食物和水。远古先民通过征服自然获得生息,繁衍后代,先民们生存下去的欲望需要有灵魂的依靠来帮助他们克服重重的困难,所以宗教(自然宗教)的观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华夏子孙用伟大的浪漫主义思想创作了灿烂的傩文化,其中巫傩文化就是傩文化的一种衍生。“傩文化”是在农耕时代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所以傩文化只能依附在农耕文化中才能生存。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思是“惊驱疫厉之鬼”。巫傩文化活动在意识上给了当时的广大信仰者一种安慰的心理需求,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能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因此长期以来,傩文化的传承与流布融入到了很多传统习俗之中,得到了发展和衍生。即使在现代,傩文化仍然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人们依旧会在这种传统文化形式上寄托美好的愿望。

 

四、芒篙节的发展

从当地的苗族语言含义来分析,“芒”原意是指一种野生的植物,也有古老、往昔之意,“篙”指的是一种树藤编制的蓑衣。“芒篙”即指古旧的东西,芒篙舞是带有原始宗教仪式性质的祭祀乐舞,也就是苗族祖先带上古老的树皮面具,穿上树藤编制成的蓑衣在芒篙节这天跳起舞蹈。苗族视其为沟通人与神阴阳两界的媒介。相传苗族的祖先曾居住在深山之中常年遭遇强盗抢劫还有小偷偷窃。于是,他们找来古树皮制成面具,在上面画上面目狰狞的表情,看起来像野人也像猛兽,他们还用古树藤,树枝制成蓑衣,在农历正月十七这天带上面具穿上蓑衣跳起了舞,后来这种舞被称为芒篙舞。盗贼来到这里看见那么多古怪的人在此起舞,误以为此处有神仙下凡,这片土地受到了神仙的保护,如果在这里抢劫便会受到惩罚。于是便不敢再来此抢劫掠夺。从此,芒篙便成为了苗族人民崇拜尊敬的山神。

芒篙节的大量民俗文化,传统习俗和表现形式在现代吸引了很多游客们,有些人为了一睹芒篙节的习俗风采千里迢迢赶到这大苗山中,有些人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傩文化习俗习惯,早早便到此地等待这个盛典的到来。每年的芒篙节前夕融水县都是异常的热闹,加上正值农历正月,大街小巷都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迎接新年,迎接远道而来的人。

 

五、芒篙节的传说

苗族的祖先相信借助面具,能获得神仙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所以为了表示自己的尊敬和对神仙来保佑自己的族民免受灾害。每年正月十七这天苗族人民都要举行祭祀仪式迎请山神“芒篙”,并且要跳芒篙舞。现在融水县的芒篙节都是在安陲乡举办,安陲乡融合了苗族芦笙文化与苗族芒篙文化于一体,之后每到芒篙节的时候扮演芒篙的人都会伴着芦笙声跳起芦笙踩堂舞。在正月十七这天不仅要举办芒篙节也是融水县安陲乡的赶坡会,所以这里也被称之为安陲十七坡。

关于芒篙面具形象的说法共有多种含义:首先苗族芒篙节所使用的面具均是龇牙咧嘴、表情狰狞,扭曲,色彩丰富的。这些表情在古时候会产生更加神秘的感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吓退强盗,另一方面根据一些相传下来的说法,也有人说这是苗族祖先观察到亲人朋友死后那些面目变得扭曲、狰狞、可怕的表情,以此来描绘面具形象表达对祖宗的追思、对祖宗灵魂逝去的敬畏。

在古代,苗族的祖先通过这种带上面具穿上蓑衣跳舞的方式成功将恶人赶走。所以苗族的祖先认为这种仪式能够感应到天人,于是每年都通过这种祭祀的仪式来祈求上苍的庇佑。但是在历史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芒篙节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驱逐盗贼的仪式,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举办的方式也有了不同的变化。

芒篙节的形式变的更加的多样丰富。芒篙节和其他的一些民俗文化混合在一起,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一些祭祀仪式,一些祈祷形式在现在的到了保留和丰富,芒篙节和坡会的相结合成了我们现在在安陲乡十七坡所能看的芒篙节传统民俗傩文化。

 

六、芒篙节的意义

在融水县,从正月初一开始便有不同的乡镇会举行坡会,而其中最著名的是安太的十三坡,香粉的十六坡,安陲乡的十七坡。在正月十七的这天便是芒篙节和坡会一起融合的一个盛大民俗活动。苗族同胞都会聚集在有图腾柱的田间,或者是山坡上,通过芒篙节大家可以一起跳芦笙踩堂舞,拉鼓舞。到时候还会进行乡间的苗族选美,一些小伙子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跳上一段踩脚求爱舞。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斗马,斗牛,斗鸟。很多最原始的最古朴最传统的节庆活动都会在这一天展现出来。芒篙节坡会的时候,姑娘和小伙子身着手工精制的服饰,一起狂欢和相亲。通过芒篙节作为媒介,可以让年轻男女敞开心扉。

芒篙的扮演者选择的都是一些人品正直、有威信、乐于助人、身体健壮的苗族男性青壮年担当。芒篙扮演者在芒篙节的时候会打扮成芒篙的样子,带上用杉木板雕刻成并且涂上了丰富色彩,画上了不同表情的脸谱的面具,面具常杂以黑、红色,有的还蓄有胡须。他们还需要全身扎裹着青青的篙草,手上拿着过头高的木棍,表演的时候将身上的篙草甩动起来,拿着木棍不停的挥舞打闹,在芒篙节开始后,芦笙队吹响的芦笙声,当芦笙的声音传遍整个大山脚下的时候,芒篙们便手里拿着木棍一边摆动一边冲下山来。芒篙们到达芦笙坪上会和芦笙队会合开始芦笙踩堂舞的精彩表演。随着芦笙乐声,手持竹棍,身体左右摆动、慢步前进。芒篙手中拿着的竹棍是一种象征物,这个竹棍代表着神力。他们通过挥舞竹棍,向各地散播好运,竹棍挥舞指到的地方都会受到庇佑。芒篙还会使用竹棍进行向前撑空翻,向后助力仰望天空。蹲下,跳起来,翻动,躺下,用表演的形式将竹棍当中的神力释放出来,以这样的形式进行驱魔压邪,驱散灾祸,使神灵保佑一方的平安。

 

七、芒篙的祝愿

苗族人民认为芒篙便是好运的象征,所以芒篙所到之处便一定会得到上天的眷顾,因此每年的芒篙节大家都会积极的去迎接芒篙的到来。听到芦笙的声音之后,芒篙们会从山上冲下来,但是却并不是简单的跑下来而已。芒篙们挥舞这木棍大摇大摆的从山沟沟里跑出来,他们到了山脚边之后会很有默契的排列成一排,仰望这太阳,集体叩拜着照耀大地的阳光,以此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不要出现什么自然灾害。他们跑过田埂时会一起蹲下来抚摸着田坎,在田边到处瞧瞧望望,并一起齐声大喊,“哎--呀”。这是他们对泥土对这能种出稻谷的田地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在祈祷新的一年能获得大丰收。当他们跑到村寨里的时候,大家会涌上去拥抱他们,村寨里面就会开始放鞭炮。敲锣打鼓迎接芒篙的到来。芒篙看到人们之后会用涂满代表着福泽的黑色锅灰的手去拍拍老人的肩膀,意味着祈祷老人身体健康;或者是去拍拍少女的手,摸摸孩子的脸,希望少女们越来越漂亮,会有美好的未来,祈祷孩子们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长大成人。看见男人们就会拥抱或者一起摇摆希望男人们能够有宽厚的肩膀,有健壮的身体担起家庭的责任。对于千里迢迢赶过来的游客当然少不了对她们的祝福,芒篙们会向所有诚心而来的人们挥挥手进行祝福。一系列的欢迎之后芒篙们就会冲进芦笙堂跳起芦笙踩堂舞,芒篙们跳完芦笙踩堂舞之后会继续随着芦笙声邀请参加芒篙节的朋友一起加入。芒篙们会模拟春耕田、播种、收稻谷等一系列种植的生产动作,作为新一年风调雨顺的祈愿;模拟搀扶、拥抱和牵手等一系列生活上涉及的行为动作,表现出苗族对人际间互助信任、团结友善关系的赞美以及对和谐社会的颂扬。

 

八、苗族的待客之礼

苗族人好客待客热情,芒篙节前后免不了会有很多游客会留在融水县做客。在苗族人家中做客时,主人绝不会怠慢。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在古代的时候苗家先民居住的多为吊脚楼。这样的楼房一般分为三层木楼房,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苗族人居住的屋舍已经和平日的高楼大厦融为一体,但是少部分山区内和苗族特色的地方都保持着竹楼的传统。在安陲乡便依旧有漂亮的苗族姑娘住在吊脚楼当中,这些吊脚楼也供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居住留宿。在苗族的待客礼仪之中“敬牛角酒”和“奉鸡心”是最有特色的,其中“敬牛角酒”之意为凡有宾客.主人即以自酿米酒斟满牛角,双手捧着敬给宾客,即表示欢迎也表示祝福。如果来者是贵客,必须持酒在路口一路迎接进入自家之内,苗家逐主人将酒双手递到客人的唇边,客人便要双手接下牛角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敬酒后主人会将准备好的已经捆好的几根筷子,蘸上朱红,在客人额上点一个红印,表示自家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而“奉鸡心”顾名思义可以知道,这样的一个传统待客之礼定是和心有关,将心奉出便能衍生出“交心”之意。中国古代的先民们看中象征意义,在诗词歌赋中便已经加入了很多的象征物。而现在提到的“鸡心”便是人心的象征,苗族的先祖们用鸡心代表自己真诚的心,将这颗真诚的心奉给客人,表现自己的真诚,和希望能于客人交心的意思。所以,每当苗族人家里会有宾客将至,她们一定要宰鸭杀鸡,在请宴的时候将煮好的“鸡心”“鸭心”敬献给客人,以表真心。在客人接受之后,便会把这些具有象征意的食物给大家分食。

芒篙节的存在是对民俗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民俗发展有利于研究员对相应传统的研究和调查。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芒篙节上演“野人”狂欢(图为“芒篙”起舞)龚祥友 摄

(责任编辑:李素艺)

Baidu
sogou